崔潇濛:为何今年一号文件更加关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03-04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文发布。通过和历年一号文件进行比较后不难发现,今年的一号文件明显加大了对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关注。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文件便明确点出当前“气候变化挑战突出”。虽然近年来国家层面上已持续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保持高度关注,但“气候变化”这一关键词出现在一号文件如此显要的位置尚属首次。
同时,文件在第二部分“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中专门对“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相关问题进行了较长篇幅的系统讨论。其中的许多内容与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有关,包括针对气象灾害等一系列灾害在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的工作安排与部署。与气象灾害有关的内容虽然也曾出现在往年的一号文件中,但其通常分散地出现在文件关于粮食生产、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论述当中,而今年的一号文件则首次在一个专门的条目中对这些内容作系统性的集中论述。此外,在该条目的最后一句话中首次出现了“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这一新提法。
在去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白皮书在第二部分“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关于“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论述中特别明确,农业是推进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重点领域,同时也着重强调了要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可以看出,今年一号文件中关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部署也是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要在一号文件中强调气候变化?
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9年聚焦“三农”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出现了“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的重要表述,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守住这“两条底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农业生产往往直接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必然成为农业发展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在过去二十年间,已有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高温、干旱、极端降雨、气旋和暴风等极端气象事件将对农业生产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并长期形成对全球粮食安全的严峻挑战。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今年最新发布的第六次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将显著增加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且这种增加是不成比例的。当全球变暖幅度从1度升至2度,极端气象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幅可能会远远高于1倍。根据中国气象局最新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中国属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整体的变暖幅度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更意味着中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气象灾害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已在去年得到直观体现。根据应急管理部披露的信息,中国在去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全国多地发生旱情、风灾,而华北、西北极端强降雨过程所造成的洪涝灾害历史罕见,各类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超千万公顷。
气候变化不仅是对中国农业供给的挑战,同时更是对广大农民生计的挑战。尤其对小农户而言,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将构成对农户巨大的收入冲击。虽然中国已在去年历史性地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对气象灾害多发地区的小农户而言,因灾返贫的威胁尤在。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气象灾害频率增加与幅度加剧则可能系统性地拉升这类人群的返贫风险。
为什么要特别提出“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在短期和中长期中对农业的影响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而目前不论从学术研究还是政策研究的角度来看,对中长期影响的认识仍相对不足。
关注中长期尺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气候变化的趋势性与系统性。从一个统计学的视角出发,一个地区的气候可以被理解为该地区天气状况的概率分布,而气候变化则意味着该地区天气的分布形态发生了变化。以单纯的变暖为例,某地区的“变暖”通常被理解为当地气温均值的升高,但在这背后实质上可能是当地温度的概率分布整体向更高温的水平上发生了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地温度的分布形态没有变得更“不稳定”,但可以预期当地发生极端高温的频率仍将大大增加。
如果不存在气候变化,一个地区发生极端气象事件的概率是相对稳定的,那么对这类事件展开应对的各种措施则可以根据这个固定的概率来进行设计与投入。但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这一概率将不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并且这种变化的加速度水平将直接受到气候变化整体幅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按照固定概率来计划农业对极端气象事件的适应性投资与建设,则可能导致这些投资与建设将在未来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实际需求。
从更长远和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气候变化可能会在中长期改变中国地区间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水、热、风、光等重要农业气象资源的禀赋条件存在明显差异。气候变化会影响甚至显著改变这些气象资源条件,在中长期,导致各类气象资源在空间上的相对分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农业的实质影响在于,有些原先更适合从事某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区变得不再那么适宜,而有些原先不适合从事某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区变得适宜起来。最终促成农业生产空间分布变化的机制将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它不仅受到气象资源变化本身的直接影响,同时也牵扯到与气象资源相匹配的各类农业投入成本的变化。
2015年农业部联合多部委印发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根据各地区环境资源禀赋及农业发展整体状况,在空间上对中国进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中国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也一直强调各个农业生产功能区的优化布局问题。但结合过去几年相关文件的表述来看,各类农业发展分区与布局的划定仍然基于相对静态的视角。将气候变化在中长期对农业的影响纳入进来将有望为中国农业区域间协调发展提供一个动态视角,基于随气候变化不断发生改变的区域间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实现对各类农业发展区划与布局的动态调整。
本文首发在澎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