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    |     主页

【热点解读】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谈教育扶贫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1-05-11

背景材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量的研究证明,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既是一国经济增长的不竭源泉,也是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

据新华社近日报道,2012年以来,我国累计有514.05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学生,高等教育向贫困生倾斜促进了社会的向上流动。对此,我们邀请了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以及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几位专家,对教育扶贫谈谈自己的看法。

专家介绍

吴贾,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潘苏通沪港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2012年于西南财经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12–2014年任职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关注儿童发展、同群效应和儿童人力资本积累。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教育部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资助。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Emerging Markets Review、China Economic Review、IZA World of Labor: Article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韩昱洁,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乡村教育发展。曾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连续3年参与广东千村调查研究报告撰写,为农村教育部分的主要撰稿人。曾在澎湃新闻网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政策简报《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助力广东乡村振兴事业》获得广东省委办公厅采纳。

钱文文,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暨南大学经济学学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广东省民政厅等部门多项课题,参与广东千村调查项目。

Q1

您认为我国教育扶贫领域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韩昱洁:教育扶贫的一个问题是,主要关注的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及其后的教育的扶贫。这个问题不仅是教育扶贫领域的问题,也是整个教育领域政策的问题。然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Heckman提出,儿童的早期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高于其余阶段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因此公共政策应该在儿童的早期人力资本发展中投入更多的资金。

具体来说,一方面农村学前教育建设落后,幼儿在园率低。根据2020年千村调查的结果,第一,广东将近九成(86.55%)的行政村有小学,但只有一半的行政村(51.26%)有幼儿园;第二,公办农村幼儿园的比例不足50%,幼儿园的平均学费达到了每学期近3000元;第三,学前教育的布局也不尽合理,幼儿园平均离家距离3.5公里,相比下小学只有2.6公里的距离。数据显示,广东农村适龄儿童在园率仅85%左右,远不及小学和初中学龄段儿童近100%的在校率。

另一方面,我国关于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政策法规和财政支出处于基本空白的状态。

吴贾: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就要从现在入手,解决教育问题。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学者们达成的一项共识是,教育的不平等导致了经济的不平等。我国当前的情况是,教育回报是比较高的,因此可以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减小收入差距。但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的情况是当地教育资源贫乏,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都与城市学校相差很大。因此,出生在贫困农村地区的儿童很难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人力资本积累薄弱。他们长大成人后也难以跟城市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竞争,低收入的困境也难以改变。也就是说,他们无法通过教育这一相对公平的渠道来提高收入,产生了代际贫困的传递。我国连续8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接下来,我们需要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倾斜,比如,在农村地区通过提高教师补贴的方式,吸引优质的师资,以及给贫困地区学校改善硬件设施。

Q2

您认为制约教育扶贫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吴贾:需要重视贫困地区儿童早期教育。农村地区的儿童家长由于观念上较为落后,对儿童早期教育没有足够重视。我们知道,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在上述三个因素中,家庭在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所发挥作用最早,作用效果也最久。农村家庭没有足够重视早期教育,后果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为“人力资本的动态互补性”,也就是说早期教育投入会影响后期教育投入的效率。因此,早期教育投入的缺失会影响这些儿童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效率,进一步影响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其次,有一些技能的培养是取决于年龄的,这些技能需要在某个年龄阶段就进行培养,过了这些阶段无论怎样投入都已经晚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母语技能,只能在3岁前培养)。换句话说,儿童早期遭受一些技能的缺失后,后期是难以弥补的。因此,加大落后地区儿童早期教育投入,对家长进行早期教育理念的宣传,让他们重视对儿童的陪伴,是有助于提高这些儿童在未来教育投入效率的。

Q3

教育在城乡平衡发展、缩小地域差距的过程中发挥着平衡器的作用,在新时期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过程中,教育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韩昱洁:随着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的实现,我国已经摆脱了以生存为核心的绝对贫困。但是,收入不平等及相对贫困的问题依然存在,当前贫困治理的重点将转移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输血”只能解决一时,要防止脱贫返贫,长期来看还是需要培养农村居民自我“造血”的能力。我们也发现,农村居民当前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高度相关,基于广东千村调查数据,高中以下学历的农村劳动力2019年每月平均工资为3409元,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每月平均工资高出前者近30%(4374元)。所以,从长期来看,提升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是持续实现农村增收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钱文文:新时期我国进入相对贫困阶段,教育扶贫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要保证所有符合相对贫困标准的适学年龄儿童全部有书可读,还可以建立动态的贫困学生群体监测机制,跟踪确保教育扶贫资金用于改善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态,实现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阻止返贫和新贫困的发生。其次是加强农村学校的教学配置,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平衡城乡教育基础设施服务的差异,减小农村地区儿童和城市儿童教育资源的差异,降低升学差距。最后教育扶贫是多方面的,对于不同的学生,还可以提供相应的就业能力培训,给予他们创业补贴和担保贷款,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还要注重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态度,增强自信心,积极提升自身反贫困参与能力。

Q4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教育扶贫的核心工作,您认为怎样做到应助尽助、防止辍学?

韩昱洁:根据广东千村调查数据,我们发现2020年初中年龄阶段(7-12岁)的儿童在校率仅为96%,还有4%的儿童不在校。这些不在校的儿童大多来自家庭情况较差的家庭,父母教育水平较低,家庭收入较低,而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无所事事。这说明农村在控辍保学方面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通过进校入户、明察暗访等形式,对不在校儿童进行劝返,让他们能重新学习。

钱文文:对于教育扶贫,首先要保证所有适龄的贫困儿童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健全应助尽助救助机制。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要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同时对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学生,考虑到他们的家庭实际生活条件,可以相应补贴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费用,提供助学金。有些地区还会针对就餐情况,为学生提供营养改善计划,双向保障贫困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其次要健全依法控辍治理机制。对于目前就读的贫困儿童,可以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库,定时摸查更新学生情况,及时发现有学习困难、家庭困难,疫情影响等而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家庭,针对各项情况提供不同的帮助遏止辍学的念头;对于已辍学的适龄儿童和少年,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一人一案的工作方案,在宣传方面切实做好劝返复学工作,在实际处理方面保障他们必要的生活和教育需要,综合运用感情、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Q5

您认为职业教育如何更好的发挥增收效果?达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效果?

吴贾:对于当前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来自欠发达地区的人来讲,我们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第三方购买的方式,支持职业培训机构,降低它们的学费;另一方面,让这些职业的需求信息公开,以及要降低职业培训的门槛。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现在我们已经看到我国政府也在逐渐重视职业教育,建立了一些职业教育的学校。社会上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也应该同步发展起来。

钱文文:为了让职业教育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发挥更好的效果,首先要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在普通高中教育之外给他们提供另外一条路,解决他们升学困难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大力宣传,鼓励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国家和学校双方对于贫困学生的就学也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例如减免学费,提供生活和学习费用的补贴,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更愿意更小压力的接受职业教育。

其次要更大力度的保障职校毕业的学生顺利就业。要加强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团队的质量,构建与职业培训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在理论知识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职业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强化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并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只有素质和技能相匹配,职校毕业生才能在就业市场有更大的竞争力,高技能人才的薪资也会更高,才能真正达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效果。

Q6

您认为乡村教师面临什么压力?应该如何提高乡村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钱文文:在农村地区教学的各项条件,不论是经济、环境还是社会地位,都不如城镇地区,乡村教师面临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首先农村学校设施差,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很多乡村教师难以坚持,无法安心工作;其次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最后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较大,发展前景不乐观。以上种种,都会打击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

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是必须的。那么首先就要提高师范毕业生去乡村教书的积极性。从经济水平上来看,可以加大力度实施乡村教师补助计划,将乡村振兴的资金倾斜一部分注入教师工资和福利,尽可能减小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的待遇差距;从环境上来看,跟随着乡村振兴的脚步,在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活交通条件的同时,也要加强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生活待遇;从发展前景来看,要加强学校治理,净化教师职称评聘环境,回应乡村教师的职称诉求,实施城乡全面双向轮岗让所有教师评职称机会相近、增大高级职称教师下乡任教的概率。

其次,要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校培养方面,师范院校应开展乡村教师专业化课程研究,让师范生学习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具备一定的乡村教学技能,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观和积极的乡土情怀。就职方面,学校要给老师配备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不限于教育教学,培养教师设计课程的能力,以更贴近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改善学校的网络条件,减免教师网费,让老师能从网络平台上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来辅以教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