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暨南”第二十期:中国营商环境需求侧建设调查报告
作者:来源: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0-12-01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近年来,党中央 、 国务院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相关预期经济发展目标做了适当调整,不再设定2020年经济增速,更聚焦于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放在了显著位置。
11月25日,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问政暨南”第20期邀请到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现祥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中国营商环境需求侧建设调查报告”的讲座。近年来,徐现祥教授持续关注国家营商环境改革,致力于营商环境改革的调查及研究。2020年,徐现祥教授及其课题组通过走访各地办公大厅,随机调研市场主体,以市场主体感受为依据,从需求侧评价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情况。
徐现祥教授在活动现场
“放管服”改革的背景和逻辑
徐现祥教授介绍了我国“放管服”改革的背景、逻辑和进展三个方面。从背景来看,我国正处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新阶段。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76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目标,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具体路径是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经济主体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市场主体的发展。目前有两类市场主体,一类是在位企业,另一类是潜在企业。针对在位企业的改革是存量改革,针对潜在企业的改革是增量改革。增量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尽可能降低进入市场的门槛,让更多潜在的市场主体能够进入市场,通过扶持市场主体成长与在位企业竞争,从而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
徐现祥教授以“市场准入难”为缘起阐述了“放管服”改革的逻辑。他认为“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逻辑是从方便政府管理转向方便群众办事。改革对象变了,从政府职能部门推动市场主体改革转变成政府职能部门自身的改革。改革的供给侧是政府部门,需求侧是市场主体。“放管服”改革以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中国营商环境建设调研的主要发现
接下来徐现祥教授详细介绍了他和他的团队关于中国营商环境建设的调研发现。中山大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2018、2019、2020年连续三年开展全国范围的实地调研。2020年7月至8月第三次全国实地调研中课题组走访了28省、67市的245个政务办事大厅。实地调研过程中,调查员从市场准入、信用监管、“互联网 + 政务、服务效率等维度,随机访谈前来办理业务的市场主体。调研结束后,课题组整理全国营商环境需求侧建设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舆情反馈,并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报告》年度皮书,从市场主体获得感的视角,考察全国营商环境需求侧建设取得的新进展和新问题。
当前“放管服”改革进展显著。从放宽市场准入来看,24%的市场主体“一天注册”,完成登记注册所需的平均时间下降到6.2天。办证时间方面, 办理最耗时许可证所需时间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 从2018年的平均27.9天降到 2020年的平均17.7天。
从创新市场监管来看,上门检查覆盖面达到83%,“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使用率达到70%。
从优化政务服务来看,办事效率显著提升。2018年调研中,全国有31% 的市场主体办事 “最多跑一次” 。到2020年时,“最多跑一次”的比例增加到 44%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是推进实现“最多跑一次”目标的具体举措,调研显示约七成市场主体办事已经实现了“一窗办理”。
“互联网+政务”方面,数字政府进入大规模使用阶段,知晓率达到77%,使用率达到62%;市场主体办理业务时使用一个电子终端办事,即“一网办通”的比例为32%。
总体来看,商事制度改革使市场主体获得感显著提高。改革省时间,89%的市场主体认为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其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改革省费用,74% 的市场主体认为费用降低。
此外,市场主体认为各地营商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市场主体投票看,上海、广东、北京营商环境排前三。市场主体的认可是对各地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最大的肯定。受访者给出了其所认为的“除本省外 , 营商环境相对较好的三个省”名单,图中显示了 2020 年全国各省份的得票率情况,上海排第一、广东排第二、北京排第三。从历年情况来看,重庆排名持续提升,天津跌出前十。
尽管从全国来看,商事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徐现祥教授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企业所需办证数量的减少幅度不大。商事改革的工作重点之一是 “减证便民” , 从市场主体的反馈来看,平均所需办理许可证数量从2018 年的2个降至2019年的1.8个。但2020年企业办证数量仍然为1.8个,办证数量进一步减少幅度不大。
第二,31%的市场主体想用但还未用数字政府,想用但还未用数字政府的最主要原因是当前的数字政府电子终端上业务不全和不能全流程。
第三,扶持政策不精准,优惠政策存在供需缺口。第四,各地政务服务进展不均衡。
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的方向
在市场准入阶段,市场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准入难”和“准营难”,相对应的改革目标是缩短市场主体办理准入业务的时间和减少办证数量,改革的成效是市场主体倍增,增加了就业岗位。数据显示自2013年到2018年市场主体增加了6000万左右。
徐现祥教授指出市场主体倍增是成绩也是挑战。在产品市场上,市场主体是供给方,倍增带来供给增加,导致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在要素市场上,市场主体是需求方。倍增带来需求增加,导致招工难。
当前市场主体面临的主要困难从与政务服务相关的“准入难”转变到植根于市场供需层面的“成长难”,这对成长阶段的营商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在成长阶段,市场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竞争激烈”、“招工困难”、“融资困难”、“办证难”,相对应的改革工作重点是扶持市场主体成长和高质量发展,通过 “提升政务服务 ” 与 “开放市场领域”的组合拳,助力不同市场主体的成长和转型,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成长,持续释放市场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徐现祥老师为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1.提高站位、转变观念,从方便管理转向方便办事。2. 深化减证数量工作,打一场“减证”攻坚战。3. 加快数字政府需求侧建设,好用好管。4. 加强精准施策满足企业政策需求,建立长效机制助力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