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    |     主页

【财新】贸易战升级:中国产能会转移到东南亚吗

作者:来源: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发布时间:2019-06-27


       虽然迁移潮早已开始,但东南亚还没准备好,短期难以取代中国。如果将在中国的产能搬迁到东南亚国家,企业将不得不面对巨大障碍。

       从去年1月美国对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和洗衣机加征关税开始,到今年5月10日美国提升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水平,特朗普一共挑起了七轮关税冲突。中国企业以及在华外资企业向美国出口的商品将面临巨额关税。在中国设厂的制造商是否会寻求将生产线转移到不受加征关税影响的国家,比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临近的东南亚国家?

       迁移潮早已开始

  随着近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出台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国内许多工厂早已面对人工、成本上涨的问题。贸易战成为了一个触发点,促使它们尽早把生产线迁移,而中国亦有意把经济向高科技生产、服务及消费方向转移。

  以越南为例,早在去年9月美国实施第一轮制裁之前,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外国企业就已在越南布局,目的就是利用越南的廉价劳动力和有利的商业环境。对越南投资的增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工资水平持续上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2019年前四个月,中国对越南投资已达到2018年全年投资额的65%。

1561601507936025976.jpg

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额(单位:十亿美元)

  尽管行业发展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美国对中国商品日益严苛的关税制裁在进一步推动对越南的投资。

       东南亚准备好了吗?

  美中已互相加征了新一轮关税,进一步提高了在华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成本。但事实上,如果将在中国的产能搬迁到东南亚国家,企业将不得不面对东南亚国家的现状所带来的巨大障碍。

  第一,东南亚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过去十年一些企业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已经将部分工厂搬迁到东南亚国家,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却不尽如人意。越南、泰国、菲律宾、柬埔寨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公路网铺设不足、铁路班次有限和港口拥挤的问题,这些落后的物流设施拉长了交货时间,进而推高了运输成本。

  以越南为例,贸易的日益增长让越南的基础设施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作为东南亚至美国海上贸易路线的最后一个装货港,在2008年至2017年期间,越南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从440万标准箱大幅增至1230万标准箱,但由于缺少深水港口设施,通常需要中小型货柜船在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柬埔寨等国家转货,再到达越南港口,之后再横跨太平洋到美国西海岸。这就意味着越南出口商常常需要竞争稀缺的舱位。

  物流堵塞导致交货周期延长,海上库存在逐步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寻求转移生产到东南亚等国,东南亚的物流设施预计很快会到达瓶颈。相反,中国拥有成熟有效的物流渠道和物流设施, 紧密高效地把工厂、供应商和全球客户联系在了一起。据世界银行2017年基建质素评级,泰国及越南分别排行41与47,中国排行20。因此,中国的制造业短期难以被取代。

  第二,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效率和规模有限。

  纵观整个东南亚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中国的市场规模无法被取代。 2017年中国总人口为13.8亿,GDP为12.25万亿美元,人均GDP为8827美元。东南亚10国总人口为6.01亿,GDP为2.78万亿美元,人均GDP为4625美元。东南亚固然有新加坡、文莱这样的发达国家,但都是小国,市场规模有限,而印尼、缅甸、越南等大国都是低收入国家。至少在目前,把东南亚和中国相提并论是不恰当的,中国的市场规模是东南亚的4倍有余。

  许多公司在贸易战之前,已经在中国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投资生产,然而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已经给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压力。再以越南为例,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导致熟练技工的短缺,因为现有的公司已经把越南本土的技术熟练工人挑走了,这导致越南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长期来看,越南年轻劳动力的数量也远比不上中国。2018年越南工业就业人口刚超过1450万人。相比之下,据广东省统计局统计,仅广东省就有1271万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8%。同时,广东持续大量地吸收了流动人口。越南不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 甚至很难成为下一个广东。

  第三,东南亚国家缺乏中国的规模经济。

  中国经济庞大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决定了中国企业生产产品的多样化和规模化。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般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大生产区域的集聚效应。所谓“集聚效应”即经济学中所说的规模经济,一方面,人口的大规模聚集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使得市场扩大,也更加多样化,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大经济体由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方面的边际成本相比于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更低,所以人口密集的大经济体的人均基础设施投入更低。规模经济的优势是东南亚各国目前无法媲美的。比如阿里巴巴这样的在线搜索引擎,绝大多数都是由中国供应商主导的,在阿里巴巴(Alibaba)上搜索“塑料袋”供应商,搜索结果显示潜在越南制造商仅为485家,而在中国搜索出的供应商高达3850家。

       “越南制造”“印尼制造”的标签一定可以躲避美国关税吗?

  对于为了躲避关税而将全部或部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的公司而言,美国一样有可能对这些国家采取制裁行动。事实上,东南亚国家被制裁的风险确实在增加。一些跨国公司采取“中国+1”的方式——公司在中国保持生产,同时也在亚洲其他一个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生产运营。美国政府意识到,将生产运营向海外转移是中国企业规避制裁的一种方式。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发表推文称,“许多被征税的公司将离开中国转移到越南等其他亚洲国家。因此中国才如此急于达成协议。”在中美不断升级的贸易战中,“越南制造”这样的标签可能不足以让制造商躲避美国关税。如果只有一个国家面临惩罚性关税,企业还可以找到方法减轻它对自身利润和消费者的伤害。但如果美国同时提高对世界很多地区的关税,那么企业策略就没有多少回旋余地了。

  我们的研究(Global value chain and destructive creation)预计,低技术含量及低价值生产公司会更快迁移,但高附加值出口产品,例如资讯科技、交通运输等,短期内限于东南亚国家的设施和技术水平不足,则需要更多时间完成。因此中国核心的制造业模式不会被完全取代。比如中国精通的汽车制造业,其他国家难以完全取代中国,更多的是寻找“中国+1”、“中国+2”、“中国+3”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只是把生产线多元化,而非完全放弃把生产核心放在中国。

       同时,为了保持中国制造业核心优势,最重要的是加强市场主导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创新。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的流动。市场仍然是配置生产要素最有效率的手段,目前中国虽然在商品流通方面基本实现了市场经济,但是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的市场化流通仍然阻碍重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仍然面临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仍旧无法成为农民的资产,从而实现自由流通,同时国家金融体系管控下的金融资本市场仍然存在严重的扭曲。其次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培养高效公平的营商环境, 提高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

 

本文首发于财新网观点频道,原文链接:

http://opinion.caixin.com/2019-06-14/101426878.html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