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    |     主页

诺奖得主皮萨里德斯:新技术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9-05-21

摘要:为什么有一些人会在经济增长当中处于落后的地位?经济增长怎么样才能让所有的人获益?如何所有人共享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带着这些问题,皮萨里德斯教授从五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研究。

       2019年5月21日,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塞浦路斯大学欧洲研究教授、塞浦路斯共和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Pissarides)来访暨南大学,出席“大师暨南行”系列活动,发表了题为“Work in the age of robot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主题演讲。

       皮萨里德斯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新技术对于劳动力市场与职业变化的影响。在讲座中,他与我们分享了今天新技术的发展与影响。为什么有一些人会在经济增长当中处于落后的地位?经济增长怎么样才能让所有的人获益?如何所有人共享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带着这些问题,皮萨里德斯教授从五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研究。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在那个时候,机器人量产并不是非常现实的行为,直到21世纪,才开始出现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如近年来流行的工业自动化、无人驾驶汽车、电子护照过关等人工智能技术。今天的各经济领域借助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

       皮萨里德斯教授指出,从各国拥有的机器人数量绝对值来看,2015年全世界拥有机器人量约为180万,大部分机器人都是在中国使用,美国是50万个,欧洲是35万个,而非洲机器人的数量是零。从机器人增长率来看,中国机器人的规模增长非常可观。但从人均拥有量的来看,实际上每万名员工的机器人拥有量平均只有1-2个。由此可见,中国的机器人研发与应用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皮萨里德斯教授谈到,中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基本处在一个世界平均水平,与日本、德国、美国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的扩大研发的比例。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中国教育研发投入非常低,仅占GDP的0.15%,远低于欧洲国家,例如德国教育研发占GDP的0.54%。皮萨里德斯教授强调,国家只有重视科技才能取得成功,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应加大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教育研发投入。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人的替代性更强

       皮萨里德斯教授提到,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不同行业发展中并不同步。目前新技术的发展仅局限于部分领域,例如汽车行业。还有一些领域依然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可以说机器人、人工智能这样新科技在不同行业中分布与应用并不均衡,因此适当的国家干预很有必要。在应用新技术的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一些旧的工作岗位被新岗位所取代,带来摩擦性失业,并影响了不同行业的工资增长水平。

       接着,皮萨里德斯教授回顾了几次工业革命对于劳动力产生的影响。他提到,英国在18世纪末实现了第一次工业化,是以蒸汽动力、水路和工厂为基础,后来出现了铁路、内燃机和电力,由此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这些创新对当时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初,工业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以满足对以电力和装配线为基础的廉价制成品的需求。但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工业就业人数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下降,发达国家国家的服务业就业岗位逐步取代了原有工业就业岗位。而当前的技术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数字革命,其所引起的结构变革已不同于早期的技术突破,这已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以往几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相比,计算机对人的熟练工作替代性更强。它的关键要素在于能运用AI处理大量数据来执行可预测的任务,如已知疾病的诊断、驾驶汽车等的数据输入。

  我们的挑战:如何创造新的工作

       行业的结构性转变都会包含工作的创造和消失,问题在于如何帮助我们的劳动力去适应这样的结构转型。经合组织(OECD)预测,未来可能10%-20%的工作会被机器人代替,为这些被替代的劳动力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是当前一个挑战。皮萨里德斯教授分析了今后的职业变化趋势,他认为,像电话销售、贷款专员这类的工作已经在逐渐被计算机替代,而心理健康领域的社工、医生、护士这类工作则不易被替代,这类工作需要预测人的心理情绪,强调人的认知能力,现有的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水平还无法精确替代人工。

       皮萨里德斯教授认为,每一项新的创新都会使不同工作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因此无论是公司还是工人,都不可能对失业风险做到完全的规避。可以说,机器人在某些领域取代人类是一种必然。不过,虽然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机器人等新技术研发,但实施和推广则依赖于各国经济水平。目前,大部分高收入国家使用机器人的现象更为普遍,中国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但总体来说中国使用机器人的数量规模依旧较小。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工作时间与就业机会

       皮萨里德斯教授认为,未来的工作量是必然减少的,由于生产率的提高,人们不必要付出既往一样长的工作时间投入。从目前情况来看,生产力更高的国家依然保持着充分就业,这些国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更短,例如德国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同时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26小时,许多工作以兼职的形式完成,人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娱乐休闲上面。

       在减少工作时间、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大量新的就业机仍然会被创造出来。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服务是无法编程的,因此这部分的工作仍然需要大量人力。例如,现在的银行出纳员与客户进行的更多是一种“关系银行业务”,而新技术部门创造的新就业机会,则体现为应用程序开发、机器人修理等。虽然公司通过增加产品种类、对新技术补充任务来增加就业,但这些工作数量可能无法填补之前产生的失业人口。

       皮萨里德斯教授预测,大多数新的就业机会将在服务部门创造,如保健、教育、酒店业、家庭和个人服务领域,这些部门有非机械化的人力服务需求。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富裕,人们的收入得到增长,部分行业的市场化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家庭饮食消费、家务消费、奢侈品消费和休闲消费等。

企业和政府如何提供帮助

       皮萨里德斯教授认为企业和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应对新技术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首先是教育,为了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在教育上加大投入,大学从科目设置上要准备相关类型的主修科目,并进一步扩大此领域的研究、生产和维护工作。其次是培训,我们要促进公司、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每个大公司必须有自己的培训部门从而使他们的员工适应公司的新需求,就像硅谷公司虽然和大学之间进行了密切合作,但仍然有很多公司进行多样的内部培训。最后,社交技巧在当今和未来社会都非常重要,许多未来的工作将需要社交技能,而招待业、照料儿童和老人等工作需要的社交技能教育和培训仍然很少,我们需要在培养此类社交技巧领域进行更大的投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