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    |     主页

“问政暨南”第二十七期:粮食安全赋能乡村振兴: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演进轨迹与内在逻辑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1-07-14

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农业工作和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如何对以往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变迁进行梳理总结,从中积累经验,并在新时期下通过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是目前学界亟待研究的问题。2021年7月8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易福金教授受邀作客我院“乡村振兴大讲堂”活动,对于上述问题进行了前沿性的探索与分析,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粮食安全赋能乡村振兴: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演进轨迹与内在逻辑”的精彩学术报告。


报告开始,易福金简要介绍了我国政府在实践和政策层面对于粮食安全重要性的重视,以及学界从多维度多视角对粮食安全所进行的丰富的研究。同时易福金也指出从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角度来研究如何实现粮食安全具有宏观上的导向作用,并且从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梳理过程中能够为我国现在和未来的粮食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镜鉴与参考作用。

易福金的报告共分为粮食安全观、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演进轨迹、内在逻辑和当前面临的挑战四个主要部分。在粮食安全观这一部分,他首先从粮食的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出发,点明了粮食所特有的区别于普通物品的性质。继而指出粮食安全的内涵,区别于FAO等国际组织侧重于质的粮食安全的理念,中国具有特殊的国情禀赋与人口规模,我国的粮食安全对应的是供给的保障,是对于数量上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七连丰”,产量连续六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在总体上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吃得安全”。不过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依然面对着相当多的挑战:粮食产业的弱质性,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收紧,多重风险叠加等,都使得我国必须将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摆在愈加重要的位置之上。

在第二部分,易福金便系统梳理了我国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演进轨迹,从统销统购时期(1979-1984年),到“双轨制”时期(1985-1997年),到保护价收购时期(1998-2003年),再到价格支持和补贴时期(2004-2013年),以及目前的优化调整时期(2014年-至今)。易福金详细分析了每个时期不同政策所取得的成效以及表现出的问题,构建了完整的政策变迁链条。

在内在逻辑这一部分,易福金分析了政府与市场,平均产量与波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我国的政府与市场之间在粮食购销方面经历了政府主导、政府直接干预市场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关系变革。而我国的粮食产量则取决于平均产量和波动两个方面,即表现为基本面和风险之间的互动关系。

最后,易福金总揽全局,指出了我国粮食安全当前面临的挑战,即确保存量无虞,兼顾总量与波动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他还对于目前存在的一些粮食安全中的问题进行了指出与反思,即对于粮食生产补贴应当具有生产区域,粮食品种的差异性,而目前的研究中还鲜有利用系统精密的定量方法对于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同时目前我国的粮食库存标准存在口径上计算不一致的问题,政府或官方部门应当确定统一的标准,以保证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和学界的可研究性。


返回